Search


【食物課歷史課】那個花花的買菜袋


短短回臺灣兩天半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食物課歷史課】那個花花的買菜袋


短短回臺灣兩天半,離開時搬了眾多調味品、醬油和茄芷袋。

茄芷袋買錯了,這個提把比較小,不能揹在肩膀上,裝太多時有點重。下次回台灣要買最大、有長揹帶的,北京太冷,就算已經選了個有市場的小區,有幾次還是拖到快斷糧,只剩雞蛋跟米跟調味料才願意出門。

不過還是愛帶著,感覺像去木柵市場買菜(明明在家時都是媽媽在買菜)。


茄芷袋源於後壁菁寮,原本由三角藺草編織,是婦女農暇時的額外收入來源,六〇年代後,塑膠取代藺草,在稻埕絞線編織改為踩縫紉機,尼龍網布的袋子也慢慢成了古早味的象徵。

至於名稱的起源,有一說是日語「かぎ編み kagiami」,另一說則是用日語發音說「large」的衍伸,就是大袋子,閩南語拼音稱「加薦仔ka-tsì-á」,我家都說那個花花的買菜袋,總歸都懂。


阿嬤還沒搬離祖厝時,家裡有好幾個這種袋子,鐵釘釘在牆上當壁鉤掛著,裝塑膠袋、薑蒜、菜乾⋯⋯需要通風的雜七雜八的東西,買菜時用,到田裡時裝手套或小把的鐮刀,回來就塞滿青菜和瓜,用到軟軟的中間變形下凹,就是不會壞。

這幾年茄芷袋又紅回來,查資料時看到「臺灣LV袋」的稱號,能夠讓更多人喜愛令人開心,但其實不用這些外號,就是那個花花的條紋買菜袋,很臺灣,不用小心翼翼對待,也不用成為誰就很好。


#今天去買菜後順便掛在市場外拍照
#ig更新得太頻繁了都沒寫文章

#小助教粥粥


Tags:

About author
吃、煮、讀書、消夜文。
關於食物,在吃下肚之前,還有些什麼。 了解食物、選擇食材。透過食物,一起讓土地更好、成為更好的人。 - 然後喜歡發消夜文
View all posts